近一段时期,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上涨态势,呈现上涨快,幅度大,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尤其是涉及制造业领域的黑色、有色、能源、化工、水泥、玻璃等全球范围内价格均出现了上涨。当前,大宗商品的这一价格趋势正沿着产业链逐步向中下游传导,并推高了出厂价格。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看到,今年5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72.8%和60.6%,高于上月5.9和3.3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上游行业两个价格指数均高于73.0%,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指数连续三个月高于80.0%。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原材料价格对中下游企业的影响将会进一步显现。

面对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高技术制造企业的感受更为直接。realme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徐起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缺芯来讲,今年上半年比去年下半年有所缓解,但依然会缺,缺芯是一个大趋势。在全球市场上,4G芯片缺得更为严重。今年上半年高端5G芯片很缺,骁龙888和870极其缺。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手机在国内本可成为大爆款,但因为供应链问题,出现很多人想买某些产品却买不到的情况。

“存储在涨,芯片在涨,与充电相关的元器件也在涨。”徐起预测,元器件短缺和涨价问题将至少延续到2022年上半年,手机的成本也会随之增加10%左右。因此,今年下半年会迎来手机涨价浪潮。

从数据来看,制造业的利润正在遭到挤压。今年以来,购进价格指数明显高于出厂价格,尤其是购进价格指数已连续7个月保持在60%以上高位,5月更是突破70%。与之相比,出厂价格的回升,走势相对平缓。

事实上,缺的不仅是“芯”还有“动力”。在今年年初,全球范围内就已出现动力电池供应短缺的现象,而且短缺现象较为普遍。早在3月初,就有新造车企表示,二季度电池供应会是最大瓶颈,特别是100度电池的供应比需求要少得太多。

对于“动力”短缺,除了原材料因素,更重要的是技术因素和国内需求的趋紧。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70万辆,分别达到75.0万辆和73.2万辆,同比增长2.6倍和2.5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开始密集进行技术研发、市场扩展、产能扩建、布局上下游产业链。另一方面则是优质产能的不足,动力电池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车企对自家使用的电池要求一致性好、安全性高、稳定性强,而高端产能集中在头部动力电池企业。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日前公开表示,由于整个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压力,特别是原材料方面的压力,特斯拉汽车的价格正在上涨。据电动汽车权威媒体Electrek网站报道,特斯拉在5月份提高了Model 3和Model Y的价格,这是该汽车制造商在短短几个月内第五次上调价格。

有分析人士表示,自去年3月以来,很多国家的央行都推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全球经济增速却比较缓慢,甚至出现萎缩,这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滞胀”。就中国自身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最大的外贸出口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的商品出口到全球各地,国有很多原材料的进口依赖度比较高。因此,在这一轮原材料价格上涨当中,中国很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较为明显。

此外,根据记者的观察,当前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等其他多个亚洲国家正在遭受新一轮新冠疫情冲击。这些地区也是全球市场关键的生产、制造基地,疫情持续发酵势必会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