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中阿合作总体向好、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阿产能合作已经成为中阿经贸合作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当前,中阿产能合作呈现出战略指引、潜力巨大、进展喜人的三大特点。

战略指引既包括了“一带一路”倡议,又包括了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门为中阿合作所规划的“1+2+3”合作格局。目前,阿拉伯国家中已有18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阿在油气、电力、核能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深入。“1+2+3”是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在中阿合作论坛北京部长级会议上提出的,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在既高屋建瓴又高效务实的战略指引下,双方合作正持续不断地书写着诸多领域新的“第一”。以航天卫星合作为例,2017年12月,我国就帮助阿尔及利亚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潜力巨大。与目前中国国内诸多产品消费基本饱和、相关产品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不同,大多数中东国家各种工业或民生产品的国内供给不足,消费刚需较大。例如,目前埃及20%的家庭没有电视,56%的家庭亟待汰换显像管电视。中东国家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位,不少国家又同发达国家签订了贸易优惠协定,因此中国企业在中东国家投资建厂,能帮助阿拉伯国家更好地发挥出自身所具备的地理区位、政策优惠等综合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进展喜人。投资与产能合作已成为中阿优势互补的重要载体。中国与沙特、阿联酋等国能源合作持续推进,与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在制造业及电力、通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稳步推进。统计显示,过去10年中阿贸易额增长9倍,中国在阿拉伯国家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增长13倍,中国对阿拉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增长122倍,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产能合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合作成果固然可喜,但在双方的合作之中不可避免地也浮现出了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阿拉伯地区的政治风险及政策风险依然较大。2017年阿富汗、突尼斯、黎巴嫩等国频繁遭遇恐怖分子袭击、政治内斗、罢工抗议,混乱的安全局势严重削弱了外商投资这些国家的信心。埃及等国虽然已推出招商引资的优惠新政策,但在实施细节、相关配套规则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是中方合作伙伴还面临着较为激烈的同他国“先行者”的竞争,实现从“走出去”到“走上去”的“扎根”式发展还有不小的距离。

三是在中阿产能合作中领域性合作居多,缺乏综合性的“组合拳”。例如,目前中阿产能合作主要还是以资源密集型产业、制造业为主,缺乏提供“想对方所未想”的贯通行业上下游、跨行业的综合服务配套方案。例如,随着中国工业投资的增加,企业是否要考虑到污染治理问题,是否要同步规划环保企业一起走出去?这些产能合作方面的前瞻性议题都可以提前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之内。